阅读历史 |

第二场有点古怪(1 / 2)

加入书签

二月十二,会试

会试的

诏诰表三种文体很好理解。

那么【论】又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议论文,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认为,论的名字,始于《论语》,不过,《论语》记叙的是圣人及其弟子的部分语言,不是后来严格意义上的论。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读书人靠口舌和笔墨说服王侯公卿,论这种问题,作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武器,被广泛使用。

到了汉代,论体文出现了《过秦论》这样垂之千古的名篇,从此这种文体便在士林间传播开来,以至于本朝在科举考试中也把他作为考试内容,用以检验考生是不是腐儒一枚。

不过这也不是本朝新创,宋代的进士科,不论是王安石变法前还是编发后,都要在

但到了元代,论在科举中被取消了。

但本朝太祖高皇帝对这种文体很感兴趣,论便又称为乡试会试的内容之一,并将他列为

不过这些年过去,经义策论,其名虽正,但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

一般考生只要背几篇范文,下场背抄出来,就算了事。

本来用来考察考生思辨能力和行政能力的文体,最终流于形式。

这点跟二三场考试内容,考官们多数不看有关。

故而对论文的写作,士子们多不重视。

但……

那是庸夫的做法。

在徐鹤看来,既然这玩意儿存在,那就肯定有存在的必要。

别的科不看,你就能保证这一科不看?

做人做事要始终如一。

既然来考了,那就要重视考试中的每一个细节。

高考时老师都说过,不管是大题还是小题,都要慎重对待。

因为,你不慎重,很可能就会因为那一分,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这一科的论,题目是《天下之政出于一》。

这是歌功颂德的老题材了。

虽然是老题材,但在徐鹤看来也能作出新样。

还是老一套,作文要先点题。

虽然论没有八股那么讲究文体。

但毕竟是考试文章。

万一哪个脑子不好的房官看了你

开头乱七八糟一通感叹,不如直接点题抓住人心。

徐鹤思索一番后,落笔道:“天下有政本,人主诚有以重之,然后政从于其本而不分!”

……

虽然,人主苟有志一天下政政这,必期乎贤辅相也。

然所重者常未必贤,贤而未必终者,何也?

则其未有以定志于始也。

帝王之业贵定其志,定志而后天下之动贞夫一。

……

嗟夫,此伊尹告卷卷于“自周有终”之说也!

政之所出,岂有定形哉?

全篇完!

徐鹤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千多字。

在科举中算是长篇大论了。

但长篇大论可不是夸夸其谈说废话。

首先徐鹤先把大领导夸赞了一番,说,陛下,你的位置是天命所归,所有的政令当然都出自你。

接下来,照顾主要领导班子成员。

但就算陛下你再牛,那也要贤明的丞相辅助才是。

不过,宰相很多都是不贤明的,或者刚开始贤明,后来又垃了的。

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来告诉你,那是因为作为君主的你,没有确定一个长期目标——“贵定其志”!!

有了目标,大家才能向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治理国家跟管理公司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仅仅想守成,领导层集体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有的人就选择摆烂,有的人就开始选择攫取利益。

但如果你一个草创的公司,给管理层定下的目标是五年后上市,且你的行动计划是确实可行的。

那你说这些管理层会不会为了将来上市后的原始股疯狂加班??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说穿了一钱不值。

最后徐鹤举了汉宣帝和唐宪宗的例子。

他们在位时,朝廷里不是没有贤相,可最后精核断制,收拢权利。最后竟然祸起左右,大业中道而废。

最后徐鹤给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自周有终】!

什么叫自周有终?

这句话出自《礼记·缁衣》所引用《尚书·尹诰》中的一句“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其实这句话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散失原本真实的面貌。

据朱熹考证,这句话其实应该是“自害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