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4章 抗水救灾(2 / 4)

加入书签

靠当地的地形,临时修筑一条堤坝。

这样不至于危险的河堤决口后,洪水直接肆虐大片平原地区,而是能够堵在这里。

备用河堤的施工工地上,可以看见上万民夫以及数千将士正在奋力的施工。

这年头也没什么施工用的机械设备之类的,只能是用铁锹,锄头之类的工具一点点的挖,用人力肩挑手提运输土石。

这也就注定了,但凡想要干掉什么工程,人数都得多,而像这种修筑长度达到好几公里的备用河堤,而且还需要短时间内修起来,没有个几千上万人是别指望了。

也好在温玉森在几天前,暴雨来临之前就是接到了来自金陵城的加急警报,提前了两天安排相关的工作,暴雨刚开始就是组织了大量青壮参与防洪。

要不然的话,这得迟好几天才能够动起来呢。

这种关键时刻,一天两天的差距,就足够决定生死了!

温玉森巡视各处工地之后,回到了城内,这回到城内干嘛?自然不是回去睡大觉,他要亲自召见开封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士绅以及大商家。

干嘛,让他们出钱啊!

抗洪这种事,别看只是动员民夫修堤坝什么的,但实际上花费是相当多的,这参与抗洪的人大几万人的,需要为他们准备粮食,准备医药,这都是要花钱的。

而偏偏,官府财政又没几个钱!

河南的地方财政一直都是不宽裕,没办法,这地方本来就是个农业省份,而且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民政收入本来就不高,而地方财政收入自然也没几个。

这些年,好不容易在开封发展工业,搞了十来家工厂,但是这些工厂都是中小工厂,基本上无法为地方财政提供太大的帮助。

地方财政没钱,但是要抗洪,之后还要救灾,这需要的钱多了去,难道要死等着财务部拨款下来?

那样黄花菜都凉了,说不准开封城都被淹没了,财务部的款子都还没拨下来呢!

遇到大事,官府组织、大户出钱、小户出力,这历来是华夏王朝的处理方式,即便是到了大乾也不能免俗。

当然了,大乾从来都不搞什么强行摊派,这不符合大乾的仁义作风!

大乾往往是以捐助的形式进行,遇上什么事了就会召集大户募捐。

理论上来说,捐多捐少甚至不捐全凭自愿!

嗯,仅限理论上!

大乾的各地方衙门搞的捐助活动,往往是官方组织,甚至是地方官员一把手组织的,筹集资金用来修路铺桥,或用来救济灾民,或用于其他的民生工程,这些即是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也是关乎着官员的政绩。

不捐也行,但是你都不让地方官员高兴了,他们能让你高兴?

分分钟给你穿小鞋!

脾气好的只是今天有巡警来查江洋大盗,明天来检查消防,后天检查卫生,这种都还算好的,如果遇上心眼小的,各种手段能直接就把你店铺给折腾没了。

所以哪怕是为了不得罪头顶上的父母官,士绅商人们都会捐助一部分的钱财的。

更不要说,今天你给了父母官面子,人家也会给你面子啊,这捐了就是人情,而人情这东西,可大可小。

至于捐多捐少,得看情况了!

而这一次情况也是类似,而且是更加严重的洪灾,正是需要官府、大户、百姓相互合作,共度难关的时候。

如果他们捐助的钱财达不到温玉森的心理预期,那么以后就别指望在河南混了!

所以他坐下来就是对着一群士绅大户们道:“如今数万百姓和军方将士,正在前线奋力抗洪,而诸位在开封等地,都是有家有业的,这抗洪保的可是在座诸位的产业!”

温玉森并没有和他们进行太多的废话,如果只是普通的知府,县令这些,恐怕还会有一些的顾忌,但是温玉森却是河南巡抚,封疆大吏,可没有什么心情和他们多废话。

所以开始就是的直接说道:“洪水当头,此时正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候!”

虽然还没有明确说捐钱,但是在场的人都不是愚笨之人,来之前就已经是知道为什么而来了,众人都是有了心理准备的。

当即,一个年约六十的老者就是开口道:“时值危难,我们唐家自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我们唐家虽然家底薄弱,不过也愿意捐助白银一万两,衣服五千套,帐篷一千顶,另还会有价值三千两银子的粮食以及药物,以供抗洪救灾所用!”

听到这话,温玉森微微点头,这个唐老头,既然敢第一个开头,自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其家族的财富在河南一省,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