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二十章 争议(2 / 3)

加入书签

br> 李岩瞬间肃然,也瞬间放弃了与对方争辩的意图,因为他一瞬间便听懂了对方的意思,从骨子里理解了对方的意图。

“咱们大乾说到底,就是一群在这乱世里活不下去的苦命人罢了。”

“是大王的引领,让我们在这泥潭之中,挣扎了三年,而且日子越来越好。”

“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大王的出现,莫说东镇庙了,便是你们先前捣鼓的那个白莲教怕是也早就被剿灭了吧。”

“我们都反思反思,从最初的东镇庙起事开始,我也好,你也罢,可曾想过有朝一日,我们能南征北战,拿下山东,拿下苏州府吗?”

“这战争咱们靠得是兵马,靠得是武备,但是又不能只看武备,咱们大乾自立国以来,不论是军事还是政事,从大王以下,是不是都在勉力做事?”

“赛阁老身子骨不好,却总是宵衣旰食的处理政务。”

“陈先赟兵败数次,依然勉力维持,不至于局势崩坏。”

齐岐山没有因为对方的肃然而停止,非只如此,随着他继续说下去,情绪也渐渐激动起来。

“李岩,我只问你,王上也好,咱们也罢,还有诸多人物,元老、投降过来的,文官、武夫,从朝堂到百姓,是不是都在齐心协力去做事?而眼下,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咱们在战略上也没有错,那这三年的努力,凭什么不能好生的给伪明一个教训?”

“凭什么一个朱大典,贪赃枉法的人物,就能将我们逼迫到这种份上?”你到底与我说句心底话,这场山东之战,不该是咱们赢吗?账不能这么算吗?”

“咱们大乾自立国以来,就没有仗打的那么憋屈的时候,让人家在我们的地盘上耀武扬威,你看的是数据,我看的是人命,你可知道,山东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他们的房屋被烧毁,他们的粮食被抢光,他们的妻女被凌辱。”

“我们不能只将这些事情当做政治宣传,而不往心里放啊!”

“我们在这里犹豫的每一秒,或许便有几十个家庭,彻底被覆灭!”

“若是我们不去管他们,又有谁去管他们呢?”

李岩被齐岐山怼的无话可说,其实也不跟不想说什么,大明的文臣是出了名的不管百姓死活,可大乾的文臣恰恰相反,是太在乎百姓的死活,最后李岩忽然问了一句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齐大人,你平时不是喜欢揣摩王上的心意吗?”

齐岐山压下内心的情绪,“瞎说,我怎么会……”

“看样子,有些功夫你确实没做到家。”李岩自顾自的认真说道:“别看大战在即,但是王上每日端坐他那虎皮大椅之上,可有一丝的凌乱。”

“大王临战不畏,是大王的习惯,一直是这么个习惯。”

“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李岩摇头相对,“我是说王上固然不显一丝凌乱,但是往日里却也早就一次次召开会议,寻求方略了,可这一次呢?虽然一直军议,大王却并没有主动寻求方略的意图,可见王上内心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账的。”

齐岐山陡然怔住。

“关于陈二黑诸将的战斗力,具体如何,确实缺乏大战的检验,到了战场上是否会如同第二兵团一般,前期打的异常艰难未尝可知,你也觉得我的想法,有些过于忽视了大乾上下的齐心协力,但是至于未来怎么打,还是需要大王乾纲独断的……”李岩言辞恳切,“所以,齐大人,咱们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为大王尽心谋划即可,至于未来战事该怎么打,王上心中肯定有谋划的。”

齐岐山沉默片刻,重重颔首。

但刚一点头,整个马车便狠狠晃了一下,引得二人在车内齐齐晃了个趔趄。

“出了何事?”齐岐山一时气急。

而与此同时,李岩却本能握住手边佩刀……战事紧要,齐岐山是实际上的整个大军后勤总管,李岩自己则是总的参谋军事,须防刺杀。

但马上,马车外便有随从禀报:“并无大碍,乃是城外新入兵马太多,路口绵延不断,马刚刚又太快,一时失序……”

这倒是寻常事了,实际上之前二人便听得甲胄车马声音不停,只是没在意而已,而现在既然车子停住,张刘二人便干脆一起出了闷热的马车,顺势喘一口气。

不过,二人刚刚一下车,便一起愣住。

因为眼前兵马连绵不绝,旗帜、甲胄一应俱全。

这些其实都可以理解,因为有援军抵达颍州肯定是要穿戴整齐,以展示军威的。

但真正的问题是旗帜和甲胄有些过于多了,甚至像极了传说中的第三乙等作战旅。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谁都知道眼下是第一兵团所担负的使命到底有艰巨,肯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