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大典之忧(2 / 2)

加入书签

而且这些辽地的士兵,十分不适应山东本土的环境,最近雨水还少一些,朱大典没法想象,等到山东暴雨连绵的时候,可怎么打?

尤其是,自己手里还有骑兵,骑兵最怕的便是泥泞的土地。

此外,便是山东地势,丘陵和山地太多了,这种特殊的地形,导致朱大典可以派出部分骑兵,在局部区域战斗,但是却很难大规模的发挥骑兵在战略上的机动性,而且在山东这地方打仗,后勤变得非常困难。

因为,在朱大典看来,这一仗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得不打的一仗,但是对于朱大典来说,却并不是很合适。

但是没办法啊,崇祯皇爷整天盼啊盼,将自己一家子都接到京师封赏了,名义上是封赏,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朱大典心里能不清楚吗?

能赢一切都好说,赢不了,就冲着自己贪污了那么多钱,他都能凌迟了自己。

于是乎,朱大典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操作以及关宁锦将士们的战斗力了。

太阳逐渐落下,辛苦行军的将士们也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随着将士们的气息稍微缓和,将士们皆跳入河水和湖泊之中,泡澡去暑。

而那些被召集的青壮,以及普通的卫所士兵则在军官的呵斥下,开始迅速安营扎寨。

此时此刻,一身长袍的朱大典依然靠在适才的巨木下休憩,听那个临死前诅咒自己不得好死的老道士说,这颗古树是隋朝时候的,倒也凉快。

他这一军之主闭目养神,将士们自然不敢打扰。

当然了,朱大典此时的思绪已经不再乱飘,而是将精力集中在眼下的战局上。

这一次,他手头的兵马大致在五万五左右,其中纯粹的关宁军精锐加上之前的精锐,便有四万左右,还有一万左右的卫所补充兵。

其实他能更加阔气点的,毕竟与女真人的大规模战事已经结束了,散乱在京师各地的兵马数不胜数,但是实在是养不起,后勤的压力太大了。

朱大典主要挑选了一些精锐,当然,在名义上来讲,那些尚未撤退的散兵游勇,是归孙承宗管辖的。

至于眼下这五万多精锐,到了眼下,已经不足四万了。

这里不仅仅有与第二兵团血战的损失,还有分兵上的消耗。

首先,自然是必要的防御、留守部队,这种地形条件和补给状态下,没人敢在这方面稍作轻视的,而偏偏沿途山沟沟太多,更不要说,那些大一些的县城和乡镇了。

其次,便是吴三桂、祖宽领着一路偏师,大约八千余人,早早分兵,先在馆陶虚晃一枪,旋即猝不及防的出现在蒲州,然后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范县、阳谷,至于打东昌府不成,反而被人家断了后路……

说句不好听的,一个小小的陈先赟都那么强了,他的老前辈刘青山到底有多强,朱大典自己都不好说。

而且刘青山一出山,就拿下了盘踞在兖州府多年的梁山贼,那可是大明和伪乾两拨人许久都没拿下的起义军,其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

故此,虽然目前看似形势大好,但是却也陷入了僵局,那就是伪乾一口气在兖州府、东昌府、济南府、青州府放下了数员大将,而且一水儿的主站兵团。

而自己一方,却只有三四万人了。

这也是朱大典的主要任务,能击穿大运河,就与主力部队合兵一处,从西线突破,斩断大乾的腰腹,如果不能,便尽可能的吸引大乾的有生力量。

在盘算了一下,目前自己可以指挥的兵马之后,朱大典又开始琢磨自己的进军路线。

目前自己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殴打陈先赟,进而进入济南府,做好燕京的遮蔽工作,这样来看,起码有个守卫神京的功劳。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如果扑在济南府,那么自己的兵力会更加分散,然而伪乾在山东各地的根基非常深厚,自己会陷入茫茫人海之中,这群发了疯的老百姓会将自己这几万人,一点一点的吃干抹净。

然后另外一条路线,则是直接拿下,进攻东昌府了,只要拿下东昌府城,便意味着东昌府城全境都在自己手里,进一步便是夺取兖州府,接下来便可以下徐州,那也是大乾的死期。

但如果不玩点花活出来,那还叫朱大典吗?

他可是此次孙承宗钦定的北线将领,如何只有这么点本事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