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七十八章 谁说大明没有大捷的?(2 / 3)

加入书签

固,其次则是继续征召青壮,训练部队,再就是向兵部侍郎刘宇烈求援了。

宋统殷在求援书信上直言,乾贼五万余人南下,单凭安东两万余官兵,怕是难以为继,还望侍郎大人施以援手,再增派援兵三万前来,如此方有租阻贼以安东之下,断绝乾贼南下之路,保南直隶百姓之周全。

三万援兵?

不可能的,宋统殷也知道,但是他想着。

这求援不说的严重一些,侍郎大人就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己说的夸张一些,到时候总督大人多多少少总该会派遣援兵来的,没有三万,来一万也好啊!

甚至只是来个三五千人也好啊,总是总比没有援兵强!

到时候大王也可以多收点刀子。

除了这些军事上的准备外,宋统殷也是在安东城内囤积大量的军械以及粮草,而且还是把安东城外的黔江布置了足足三道的铁索,以封锁江面,免的伪乾贼军绕过安东继续东进。

他心里很清楚,这玩意压根就挡不住大乾,最后自己准备的一切物资,都是大乾的。

不过他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了,这安东的美味,最后大王能吃多少,就得看救民军了。

伪乾贼军南下了,宋统殷“备战”的时候,民间却是一片人心惶惶,不仅仅是安东,就算是淮安府城都是如此!

在伪乾贼军刚南下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淮安府诸多地方的恐慌,比如说海州,实际上在被伪乾贼军围困之前,原先在城内的士绅大户们都已经是逃走了不少。

后续伪乾贼军继续南下金城,尤其是在李家码头把宋统殷的大军击溃的时候,更是把隔壁凤阳府、扬州府的人也是给吓了个半死,不少人实际上都已经是逃走了。

不过后头伪乾贼军在金城兜了一圈后就是回海州去了,这才是让众多人放下心来,然后开始期待着上头的大人们组织大军镇压那些该死的伪乾贼,不少开始走了的人又是回到了城市里。

但是现在也才没多久呢,又是听闻伪乾贼军大举南下,而且一来就是五万多人,这可是吓坏了他们。

安东城内乃至后方的淮安府城,都是因为伪乾贼军主力南下而人心惶惶,不少士绅都是开始逃离安东,甚至连淮安府城都是不敢呆了。

哪怕是最后伪乾贼军打不下安东,打不下淮安府城,但是到时候战事一起,他们这些普通人总是会遭受战争的祸害的。

别的不说,万一淮安府城要是被伪乾贼军围城了,这一两个月没事,但是要是被围上了半年甚至更久,城内的军民吃什么去啊?

到时候不是被饿死就是易子而食了。

他们可不想承担这样的风险,所以基本上稍微有点想法的人都是开始携家带口离开淮安府城,准备先到乡下,或者干脆去金陵那边躲避战火。

当然了,能够逃离淮安府城、躲避战火的基本都是士绅和商人们,普通老百姓可走不了,他们的根就在这里,根本是无处可逃。

后方民众们的恐慌,也算是间接见证了淮安府的官军对伪乾贼军的无能为力,如果说淮安府这边的官军能够有效遏制,乃至镇压伪乾贼军的话,这些士绅大户们那里会如此惊慌啊,肯定是一边喝着酒,听着小曲笑谈伪乾贼军的八卦。

然而如今,稍微知道局势的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别说淮安府了,哪怕是整个南直隶的力量,这能不能镇压下伪乾贼军都是两说。

一旦镇压不住,守不住安东、淮安府城的话,那么后续整个淮安府都将会落入贼军之手。

这种可能性,自然是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引起官场的震动,引起京师的震动!

是的,没错!

当楚行率军离开海州南下的时候,京师里的大人们以及崇祯皇帝也是相继知道了淮安府官军在金城惨败,海州沦陷的消息。

本来按照明王朝的驿站传递速度,京师里的大人们应该很快就知道了,但是这打了败仗后,自然是不会第一时间就不明不白的飞马传报,至少要确定消息的真假,然后再详细的斟酌一番折子该怎么写,然后才是向上传递,这个过程里自然是有着众多需要详细斟酌考虑的地方,不是说打了败仗就是慌慌张张的向上传递消息了,那样成何体统,还有没有一点政治觉悟。

尤其是兵部侍郎刘宇烈刚把金城惨败的折子写好,然后底下十几个幕僚们一起润色,这才刚派人送回去呢,前头就是传来了海州被攻陷的坏消息。

所以刘宇烈又是免不了派人去调查一番,然后苦苦思索着该如何写这个折子。

如果傻乎乎的直接把连续的惨败如果贸然回报上去,这是找死!

所以这封折子里,刘宇烈不仅仅写了海州被攻克,同时还写了兖州府那边,说是兖州府的军民奋勇作战,已经是连续击溃了伪乾贼军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